一、导师简介
杨涛,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极端水文事件和数据水文学研究,构建了大数据驱动的突发水灾害预测预报模式。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现任水科学研究院院长、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应急管理部洪涝灾害风险预警与防控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水文水资源学院院长。担任《Journal of Hydrology》和《Groundwater》副主编、国际水资源学会中国委员会常务理事、国际气象组织WMO干旱组召集人、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
二、 立德树人事迹
自2009年指导硕士研究生起,杨涛教授坚持践行“前期支持自由探索+中后期强化规划指导”的研究生培养理念。在入学前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喜欢的研究方向,在中后期研究生完成学业的过程中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和指导,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其毕业之后可以独当一面。
1.亦师亦友,诲人不倦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亦教亦学,亦师亦友,言传身教并举。杨涛教授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生活以及学习状况。新冠疫情暴发后,毕业生在择业方面心理压力巨大。杨涛教授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为毕业生争取就业机会;从薪资、地区以及工作发展空间多个方面帮助毕业生分析,让学生能够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在校生由于封式管理带来物价上涨而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杨涛教授在生活费用与防疫物资上给予充分的关怀与支持。生活中,杨涛教授与研究生如朋友般平等相处,闲暇时间经常与他们一起活动,增进了师生情谊,营造了和谐融洽的团队氛围。学习中,杨涛教授对学生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定期组织课题“头脑风暴”,逐一点评分析,启发学生思考、提出解决思路;在理论探索和技术实施中不允许有“模棱两可”的状态,对于不了解的细节,杨涛教授积极联系相关专家学者,联合指导研究生,为他们解决困难困惑;当学生取得一定成绩时,杨涛教授积极鼓励赞许。他指导的研究生经常说“杨老师十分接地气”。
2.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我们不光重视科研成果发表,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杨涛教授要求自己学生不仅仅要发展自己的专业领域,还要对接国家需求,紧密跟踪国际学术前沿,不断研究和规划学科未来发展新方向。
近年来,杨涛教授在指导研究生充分进行基础学科研究的同时,积极投身于社会服务项目。他时常对学生说,学术研究既要保持科学的前沿性,又要保持其实用性。开展学术研究,更多的是为了报效祖国、服务社会,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章的发表方面。他坚持认为,研究生知识体系构建和能力提升不应局限于书本上,更应落地在认识解决国家急需、行业企业最实际的生产问题以及技术难题中。服务国家急需,牵头组建河海大学水灾害预警与智能分析中心,为国家防总、水利部、应急管理部提供技术支持,深度参与海河“23.7”流域特大洪水灾害应急服务,得到了怀进鹏部长等领导的肯定与表扬。此外,杨涛教授经常带着研究生全国各地奔波,申报与学生研究内容相适应的项目,让学生研究内容顺利落地。
3.学科交叉,创新发展
“多学科融合、跨学科交叉是未来发展的主流,我们需要借助新兴学科发展的巨大动能,为水文水资源学科发展注入新动力,开辟学科发展新方向。”近五年来,杨涛教授积极引导研究生推动“水文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水资源学+新材料科学”的学科交叉研究。例如,手机信号经过不同空气时会有不同程度的衰减,依据信号强弱就能研判降雨、湿度、能见度、PM10、PM2.5等重要气象水文特征。时任应急管理部副部长、水利部副部长周学文对该技术作出重要批示:“组织相关的科研组织单位进行应用性研究,选择代表性城市进行内涝等监测预警试验性研究”。“水资源+新材料”则在解决水资源缺乏方面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空间,例如,通过构建多尺度的纳米光热材料耦合超强吸附的凝胶材料以“吸附-冷凝”的模式收集空气水,来实现干旱区饮用水生产。在这一方向上,杨涛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李政通,林鹏分别在影响因子大于15的国际顶级期刊ACS Nano, Nano Energy发表文章。
“探索往往伴随着风险,但科学研究只要是为了服务国家和人民,我们就不能停止探索的步伐。”长期以来,中国不仅饱受水患之苦,也面临水资源严重短缺等问题,只要是跟水相关,都值得去研究探索。在交叉创新过程中,无论是论文投稿还是学术会议受到批评或质疑,杨涛教授总是鼓励研究生坚持不懈,做他们最坚强的后盾。他所培养的研究生了解专业前沿,适应性强,综合素质好,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水灾害预警与智能分析团队开展技术分析
杨涛教授为教育部怀进鹏部长、江苏省赵岩副省长讲解水灾害预警与智能分析中心工作
三、立德树人成效
主要育人成果
所指导研究生
在国际顶级期刊ACS Nano, Nano Energy(影响因子大于15)发表学术论文
获评国家奖学金、河海大学“优秀研究生”、“优秀毕业研究生”50余人次
河海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人次
江苏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二等奖
江苏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二等奖
主要教学成果
河海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排名第一)
全国高等学校水利类专业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排名第一)
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
江苏省青蓝工程教学团队(排名第一)
主要科研成果
主持或参加了国家“十四五”、“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项目、央企重点科技项目多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
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四)
大禹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二)
大禹水利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
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排名第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
刘光文青年科技奖(排名第一)
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含国际发明专利PCT3项)
水文监测预报知识产权成功向中国企业500强等转化5项
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