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战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河海大学深化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派出学生在重大工程一线顶岗实践,锤炼实践创新能力,为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提供坚实人才保障。本专栏将集中呈现2023级专业学位研究生在顶岗实践中的优秀案例与成长历程,敬请关注。
一、学生基本信息
姓名:冯羽琛
专业类别:电子信息
校内导师: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周思源 教授
基地导师:水利部信息中心原主任/正高级工程师 蔡阳
实践基地:水利部人才资源开发中心
培养单位:水利部信息中心
导师评价:冯羽琛同学在实习期间表现出色,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善于学习,积极主动承担任务,展现了优秀的专业素养和成长潜力。
二、实习经历和感悟
作为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第一次踏入水利部信息中心网络中心的大门,冯羽琛的内心既充满期待又带着一丝忐忑。因为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水利对他来说是陌生的领域。然而,近一年的实习经历,成为他研究生生涯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他真切体会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刻含义。
2024年赴水利部人才资源开发中心实习学生(部分)合影(第二排中间为冯羽琛)
工程实践的深度锤炼
冯羽琛的实习首站是卫星机房。在这里,他负责水利卫星通信设施的定期巡检与维护工作。书本上的通信原理、信号处理知识,在这里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接收、传输与处理卫星数据的流程。更让他兴奋的是,他有幸参与到“智慧天网”中轨卫星水利应急通信系统试验项目中。这不仅仅是操作设备,更让他深刻感受到一线工程师们积累的宝贵经验——那些教科书上找不到的操作诀窍、疑难问题解决方案和系统优化策略。基地导师的每一次悉心指导,都让他明白,真正的工程能力源于实践,源于对细节的敬畏和对经验的学习和积累。
《面向水利网络安全模型的联邦学习方法研究》论文开题
专业能力的实战提升
实习期间,冯羽琛深入网络安全领域开展实习。首先从基础的内网终端检查维护做起,筑牢安全根基;很快,他便有机会深度参与信息中心的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工作。这让冯羽琛系统掌握了等级保护的流程、要求及实施细节,极大地完善了他的网络安全知识体系,理解了如何在真实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保障安全。能力的提升不止于此,冯羽琛还主导完成了一项基于深度学习的入侵检测算法模型的初步开发工作。这次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网络安全防护的探索,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深化应用,更是一次将前沿技术转化为实际解决方案的宝贵尝试。每一次解决技术难题,每一次模型优化,都让他真切感受到专业能力的实战提升。
参与《大模型与Deepseek应用》讲座
跨学科视野开拓
从一个水利“小白”到逐步了解水文监测、水资源管理、防洪抗旱、工程调度等核心业务及其信息化需求,这段跨界学习的旅程尤为珍贵。部门组织的专业讲座、前辈同事的耐心解惑、日常接触的项目文档和业务系统,都成为冯羽琛快速入门的桥梁。这种跨领域的知识融合,极大地拓展了他的视野,让他清晰地看到信息技术在驱动传统水利行业转型升级中的巨大潜力和价值。此外,参与编制《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技术导则》等工作,不仅锻炼了冯羽琛的公文写作和规范表达能力,也让他对政府部门的运作规范和信息化建设标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中心开展的系列职业能力提升活动,让他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的招聘工作中,让他直观地了解到求职就业流程和重点,对后期提升个人的求职竞争力有极大的帮助。
水利部信息中心水文情报预报中心智慧水利“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数字孪生平台展示与讲解 | 参与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有限公司招聘工作 |
院士讲座《智能时代与水利工程建设智能化发展》 | 雨水情三道防线讲座 |
三、新征程,赠言赠行
主动拥抱未知:实习初期面对陌生领域是常态。不要畏惧,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学习行业知识、了解业务流程,积极请教导师和同事,快速融入是关键。
实践是最高效的老师:珍惜每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无论任务大小。把课堂理论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去深化。细心观察导师和工程师们的操作细节和经验,这些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宝藏。
勇于承担挑战:在夯实基础后,主动争取参与核心项目或承担具体任务的机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能力飞跃性成长的关键。不要怕犯错,关键是从中学习和改进。
善用跨学科视角:信息类专业在各行各业都有广阔天地。实习是了解特定行业需求的绝佳窗口。学会理解业务痛点,思考如何用技术去解决,这将极大提升你的综合竞争力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