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战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河海大学深化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派出学生在重大工程一线顶岗实践,锤炼实践创新能力,为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提供坚实人才保障。本专栏将集中呈现2023级专业学位研究生在顶岗实践中的优秀案例与成长历程,敬请关注。
一、学生基本情况
姓名:王景宣
专业:新闻与传播
实践基地:水利部人才资源开发中心
培养单位:中国水利报社
校内导师:公共管理学院 孟伦 副教授
基地导师:中国水利报社 李平 副总编辑
导师评价:王景宣同学参与了报社采编、新媒体等多岗位实习,在防汛报道、国际会议报道等重要采访中表现出色,协助完成中国记协课件制作,获得很好的传播效果,展现出扎实的专业功底、较好的新闻素养和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顶岗实践经历
扎根沃土,在主业深耕中践行初心
“让水利事业激励水利人才,让水利人才成就水利事业”,水利部党组的深切嘱托为河海水之子的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2023年7月,王景宣通过严格选拔,进入中国水利报社开展顶岗实践。在这里,她深刻感受到《中国水利报》作为行业舆论主阵地的责任:从“数字孪生水利”到“流域协同治理”,每一个术语的精准运用,都是对“水利现代化”命题的回应;在松辽流域防汛一线,她见证了“四预”系统如何守护江河安澜;在中国记者协会大讲堂录课项目中,通过逻辑梳理与视觉设计,将复杂新闻素材转化为结构化、可视化内容,让水利知识与防汛采访跨越专业壁垒,走进大众视野;在第三届亚洲国际水周,更深刻意识到每一篇精心撰写的稿件都是传播中国治水智慧的载体,每一帧拍摄剪辑的画面都是水利国际话语权的构筑基石。
实习期间,王景宣在总编室深入参与《中国水利报》采编全流程,参与融媒体夜班值守40余次,完成第一、二版编辑校对80余版;在新媒体中心编辑审校中国水利网站稿件600余篇。在点滴实践中,她逐渐理解所记录下的不仅仅是新闻,更是水利人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生动实践。
![]() | ![]() |
王景宣参与第三届亚洲国际水周采访1 | 王景宣参与第三届亚洲国际水周采访2 |
奔涌创新浪潮,在跨界融合中勇立潮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引领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需要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积极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顶岗实践1年期间,她参与了20余场水利前沿科技专题讲座,感受到创新不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是让水利事业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智慧。
中国水利报社新媒体中心也在探索“水利+新闻+数字”的深度融合,运用AI、VR等前沿技术,以视听语言解读水利行业,成为连接水利事业与公众的重要纽带。王景宣积极运用专业技能,在岁末年初、春灌保供水等关键节点,策划推出新媒体图文及视频作品,深化水利惠民政策与民生服务的融合表达。参与的亚洲国际水周系列采访作品获得2024年度“水利好新闻”。



汇流成海,在协同滋养中笃定方向
在中国水利报社的成长,离不开三方“活水”的滋养。它源自于河海大学“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得益于水利部人才资源开发中心“行校协同”的广阔平台,更凝结着中国水利报社领导老师们的悉心指导,让王景宣有机会在水利宣传一线历练成长,领略水利行业的力量与魅力。
融媒体时代,新时代水利新闻成为连接政策与落地、技术与民生、知识与科普的枢纽。从长江黄河的生态保护到农村饮水安全的“最后一公里”,从重大水利工程的科技攻坚到防汛抗旱的惊心动魄,每一篇报道都承载着厚重的专业责任和社会价值,记录着新时代中国水利事业的壮阔图景,记录着每一个关系民生的重大时刻,以及水利人的坚守与智慧。
千山汇海阔,风正好扬帆。未来,王景宣将砥砺奋进,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以更高水准投身新闻传播,为讲好中国水利故事贡献青春力量!
南水北调团城湖明渠参观
三、新征程,赠言赠行
这是一场“水利+新闻”的成长之旅,在新闻一线的亲身实践是对课堂理论学习的检验和升华,它带来的不仅是对个人专业能力的淬炼,更是水利人才培养战略在青年学生身上的生动实践。希望大家珍惜实习的机会,走出课堂,走出书本,走向现场,走入田野,看大坝如何削峰拦洪、碧水怎样润田粮仓,读懂“水利为民”的重量。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以专业视角融入水利场景,心怀谦逊学好水利知识,愿你们带着热忱来,载着收获归,在守护绿水青山的路上,留下自己的青春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