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师简介
毛莺池,女,民革河海大学支部副主委,河海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边缘智能计算、大小模型协同学习等。曾任河海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副院长、江苏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现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分布式计算与系统专委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环境感知与保护自动化专委会委员。
二、立德树人事迹
毛莺池于1999年从河海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留校任教,2007年6月获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博士学位。从教26年来,毛莺池始终坚持“以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的育人理念,坚守教学科研一线,努力践行立德树人使命。
一、坚守理念,不忘初心
“以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的育人理念,源自于对陶行知先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观点的深刻认同。新学年伊始,深入交流、双向互识是毛莺池与每个新进团队研究生的必修课。谈话结束后,她总会习惯性地回忆整理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经历、家庭状况、未来规划等等。她说,“这是我指导研究生制定个性化学习科研实践计划与方案的依据,我努力避免让因材施教成为一个口号”。为了研究生的成长,她提供研发课题、经费资助,协调校外实习实训场所等资源支持。2020年上半年疫情封控期间,她自费给研究生购买阿里云计算资源,帮助研究生及时开展实验,助力学生按时高质量完成学位论文。
二、潜心教学,课程育人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毛莺池潜心钻研教学,研究教法,尝试高效课堂,坚持以赛促教、以改促教。面对国家新要求、行业社会新需求,她与团队教师、研究生携手开展校内外调研,主持“‘新工科’背景下信息类学科研究生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河海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她主讲的《分布式计算》课程,授课内容持续优化、授课方式不断丰富,授课质量反馈不断提升,帮助研究生更好地掌握理论基础、行业前沿和实践要求。
三、教研相长,科研育人
毛莺池长期从事分布式计算技术及其应用研究。面向“AI+水利”场景,她开展了适用于智慧水利应用特点的分布式计算技术研究,提升边缘智能应用、数据访问、复杂计算的性能,使得大规模用户能够随时随地随需获得水利应用服务。这也助力她主讲《分布式计算》课程授课质量的提升。结合科研项目,她还把课堂搬到了水利工程一线。多年来,她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带领研究生走遍了如三峡、白鹤滩、小湾、糯扎渡水电站等大国重器现场,指导研究生把水利工程运营需求和解决方案研究转化为研究生科研实践创新课题,践行了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要求。
四、勇挑重担,服务育人
身正为师,行为示范。担任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副院长期间,毛莺池倍感责任重大,坚持言传与身教并举,用实际行动为团队教师和研究生树立了榜样。为了实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快速发展,她带领团队在学术界和企业界开展调研,撰写信息学科发展动态报告,深入分析学校信息学科发展面临的形势、挑战和应对策略;并据此组织开展学校“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方案编制、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制定和学位点评估工作。此外,她还积极参加中国计算机学会、江苏省计算机学会的工作。
爱,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需要敬业,需要奉献。毛莺池教授躬身践行“用爱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的育人理念,用“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用“情”凝聚每一个学生、用“爱”助力每一个学生,形成了师生携手共进的强大合力。
三、立德树人成效
主要育人成果
所指导研究生获评:
国家奖学金、河海大学“优秀研究生”,河海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40余人次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河海大学优博/优硕培育项目近30余人次
河海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人次
“中国软件杯”软件设计大赛一等奖
第7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产业命题赛道省二等奖、红旅赛道省三等奖
暑期社会实践团优秀团队、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
主要教学成果
河海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河海大学第二十一届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
河海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
河海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课程
河海大学研究生优秀在线课程
河海大学留学研究生精品课程
主要科研成果
主持或参加了国家“十四五”、“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云南省重点研发项目、央企重点科技项目
2022年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技术发明二等奖
2021年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4年度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
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