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杨梓俊

发布时间:2022-11-24浏览次数:144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环境学院      杨梓俊

(一)个人简介

杨梓俊,男,族,19947月生,中共预备党员2019环境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师从侯俊教授。研究生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苏省二等奖等;在校期间共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A类高水平SCI期刊8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已授权1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了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和河海大学环境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培育计划。

)个人事迹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最开始该生的研究方向是纳米材料与蓝藻的相互作用,通过大量的阅读后他整理出一篇综述,但他发现大量研究主要关注纳米材料对蓝藻的毒理学效应,但针对蓝藻高效去除的技术较少,同时目前用于高藻水体处理的主流材料都是金属基的,这些材料虽有效但存在环境风险。巧合的是,在做实验时无意翻到一袋名叫“改性单宁”的生物质基絮凝剂,老师便他尝试摸索一下,看能不能在除藻方面发挥作用。由于与课题组的主流方向相差较大,开始的探索是孤独且艰难的,例如对单宁这种生物质材料自身特点的认识,絮凝过程的理解等方面均进展缓慢。同时,他发现周围同学都在研究微塑料和光催化等较容易出成果的方向,而且也已经发表了一些文章,他陷入了迷茫:究竟是调整方向追逐“热点”早出成果,还是在更有应用意义的方向继续摸索?侯老师建议他继续做下去,同时鼓励他从看似不够热的传统方向上找到新的突破口,使他坚定了尝试的决心。


 “咬定青山不放松”

认定方向后,他开始了新的探索。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发现,单宁在环境领域主要被作为絮凝剂加以研究。但单宁作为第四大林副产品,应该有更大的价值未被开发。那单宁在环境治理中具体有哪些应用途径?这些途径是否可行?除了常规的文献检索平台外,他尝试用更多的方式(包括微信公众号,新闻报道和现场调研等)寻找相关信息,凡是能想到的途径,他都下意识的将单宁作为关键词搜索。在对这些信息进行归并分析后,他从单宁在能源,食品,医药和化工等领域的应用中受到启发,将单宁通过吸附,催化和膜分离等多种方式应用在高藻水体的治理中,并成功发表多篇SCI论文并申请了多项发明专利。同时,以这些成果作为基础,参与申请了多项省部级专项基金,并多次参加“互联网+”和“挑战杯”等国家级竞赛。此外,为了让科研更接“地气”,让单宁生物质真正在实际环境治理中创造价值,在侯老师的推动和校外多家企业的支持下,他积极参与单宁基絮凝剂的规模化量产中,目前该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中。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在艰苦的学习过程中,无论在课题选择,实验操作,文章撰写,他都从师兄师姐的建议中收获良多,深感他人帮助的重要性。因此,当自己也成为师兄后,他对课题组的师弟师妹都会尽他所能加以帮助:在他们确定方向时提供建议;在研究遇到瓶颈时帮忙想对策,在论文完成后帮忙修改等等。此外,他还协助老师指导本科学生完成多篇毕业论文和多项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