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吕思
发布时间: 2022-11-24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能源与电气学院      吕思

(一)个人简介

吕思,男,汉族,199511月生,共青团员,能源与电气学院电气工程专业20级博士研究生,师从卫志农教授。在读其间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交四航院奖学金、学业特等奖学金等;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9篇(其中A7篇,C1篇),主持河海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项目、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各1项。于2022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丹麦奥尔堡大学联合培养。


(二)个人事迹

初入科研-幸遇伯乐,脚踏实地

20179月,22岁的吕思凭借优异的本科成绩顺利获得了河海大学推免资格,志在攻博的他并没有放飞自我,而是充分利用这段宝贵的“空窗期”旁听研究生课程并提前进入课题组研习。导师卫志农教授感受到了他身上的这股劲儿,在科研环境和选题等方面给予了这个科研小白以细致的关心和指导,师兄陈胜也是手把手教他如何检索和阅读文献,帮助他快速入门科研的必备技能。201712月,吕思在二位伯乐的帮助下早早地确定了攻博期间的研究方向——高渗透电动汽车场景下的电力-交通网络协同优化调度。这个新兴方向涉及学科交叉,对数学基本功也有较高的要求,这意味着一个电气专业的本科生需要在自学交通学科和运筹学的相关知识后才有可能读懂该方向的论文。“磨刀不误砍柴工”,吕思合理地规划了大四一年的学习安排,一边做好本专业的毕业设计,一边借来了交通领域和运筹学领域的经典教材,从中文到英文、由浅入深地仔细研读,他相信这是为未来研究“奠基”的关键阶段。


渐入佳境-敢于求变,一往无前

打好了理论基础,如何进一步找到思路?面对这个问题,吕思在科研初期的回答是“去看看类似领域的研究是如何推进的”。他带着这个目的阅读了大量综合能源方向的研究,发现了从“静态”到“动态”、从“确定”到“随机”这一清晰的推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模型的完备性不断改善,所解决的问题也愈发全面。受此启发,吕思构建了自己的研究计划并逐步推进,顺利地在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但模仿来的未必是适合自己的。“从发论文的角度出发,这样做是轻松而高效的,却也是单调而乏味的”。吕思在读博中期遇到了瓶颈,发现自己的研究工作缺乏一个接地气的问题作为动机。不破不立,他果断搁置了原先拟定的研究计划,开始关注国内外实际工程需求——在充分调研电动汽车发展瓶颈、阅读大量产业发展报告后,他开始在科研“下半场”中尝试挖掘电-交通领域独特的科学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

除了发表学术论文,吕思始终注重对自己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和科研自信的培养,他相信参加学术会议是很好的锻炼机会,这一点也得到了导师卫志农教授的认同和支持。从第一次参会时的青涩好奇到后来的沉着自信,吕思也从首次作报告时的“紧张了一个星期”锻炼成了“只紧张一晚上”。这些参会经历让他接触到了许多曾经只存在于论文中的熟悉面孔,交流过程中,他们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也让吕思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并始终提醒自己只是在某一方向小有成绩,要想更进一步,还需保持谦虚。


科研之外-敢想敢做,拥抱生活

吕思的课余生活是丰富有趣的,有时还展现出科研带来的小“调皮”——他会故意把EMS翻译成能量管理系统,会让饭店老板做黄焖鱼来试试交叉创新,会将日最高温和最低温的相遇亲切地描绘成“温度曲线收敛了”…科研的繁忙并没有消磨他对生活的热情,对他而言,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滋养的——工作日在论文中深入思考数学问题,周末在书店里读史哲;白天在办公室“训练”静坐,晚上在球场挥汗如雨;偶尔也会背着相机,在大自然里寻找构图上的“创新点”。他将“Just do it”用作自己的微信头像,时刻提醒自己在科研和生活中想到了就放开去做、去尝试,于是有了本科阶段令人难忘的支教经历。讲台上的初体验让吕思体会到教书育人带来的成就感,“未来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想法从那时起在他心中萌芽。幸运的是,这个梦想恰好与他的科研热情不谋而合。

回想在河海度过的青春岁月,吕思庆幸自己在每个阶段都能遇到伯乐,都能有着清晰的目标和平和的心态。他也将怀着感恩的心和赤诚的热情继续朝着梦想进发。